从敦煌文书看唐五代宋初敦煌地区的物权观念
作者: 朱江红  日期:2009-05-01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物权 历史 唐五代宋初 敦煌 法律 文献 
描述:唐五代宋初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大发展时期,处于中西交往通道上的重镇敦煌,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们对私有财产日益重视,研究当地的物权观念及其发展状况,可对当今法制发展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 敦煌地区物权的主体由寺院、豪族地主、平民百姓三者构成。这一地区物权主体拥有的财产所有权结构,主要由寺院所有的财产、僧人个体财产、和世俗人所有财产三类组成。这一时期物权主体所有权的使用,在契约文书中,以物权所有人对动产、不动产的处分和转移行动中体现的较明显,其中对分家析产文书的分析深入揭示了财产共有现象。文章注重概念的解释,借用现代的专用名词,以现代物权法中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的构成为线索,探讨他物权的使用情况,并辑选出一些诉讼案例,利用案例式分析来阐述民众维护物权行动的全面性。 总之,唐五代宋初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研究敦煌地区物权观念的发展状况,对了解古代民法发展的水平和现代物权法出台的背景具有重要的意义。
敦煌俗字与宋本《玉篇》文字比较研究
作者: 井米兰  日期:2009-05-01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比较 俗字 敦煌俗字 宋本《玉篇》 类型 
描述:二十世纪初,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一经发现,立即引起各国学者对藏经洞中所发现的文物以及敦煌石窟、壁画、塑像等艺术的研究热情,并由此发展成为一门包罗历史、宗教、文化、语言文字、地理等各个研究层面的国际显学——敦煌学。从语言文字角度来看,洞中数以万计的写卷文书保存了西晋至唐五代前后的大量文字资料,在文字使用上亦有汉文、藏文、回鹘文、突厥文、于阗文、梵文、粟特文、希伯来文等多种文字,反映了当时社会用字的真实面貌。在这些写卷文书中,以汉文写卷为最多,而俗字的大量使用则是其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 俗字相对于正字而言,不同时代亦有不同时代之俗字。敦煌俗字产生年代起于西晋延至北宋初年(咸平五年),其中大部分俗字产生于唐五代时期。宋本《玉篇》是中古到唐宋时期历史汉字汇集之大成者,对其间各个时间层次的历史汉字进行了定型规范。因此,在大量敦煌俗字材料的基础上,本文着眼于敦煌俗字与宋本《玉篇》文字的比较,对敦煌俗字的类型、敦煌俗字与宋本《玉篇》文字异同情况、敦煌俗字辑录整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等进行研究。 本文共分五章,另有绪论和附表。绪论部分介绍敦煌俗字比较研究的目的、材料来源及其比较研究的方法。第一章介绍俗字、敦煌俗字等相关概念,综述敦煌俗字研究状况。第二章界定敦煌俗字与宋本《玉篇》文字之关系,整理统计敦煌俗字与宋本《玉篇》文字(字头、同上字、亦作字、或作字等)重合差异情况。第三章基于整理统计出的敦煌俗字与宋本《玉篇》文字的重合情况,揭示敦煌俗字与宋本《玉篇》文字类型之异同,分析归纳敦煌俗字类型及其特征规律。第四章基于整理统计出的敦煌俗字与宋本《玉篇》文字重合情况,揭示敦煌俗字与宋本《玉篇》俗字之异同及其形成差异的原因。第五章指出当前敦煌俗字材料归纳整理方面的不足之处。 本文选取敦煌俗字为研究对象,对其产生和使用的西晋至宋初这一段时期的文字学断代研究、汉语俗字理论的完善、当前汉字的规范化工作等都是有着重要意义的。本文是在经过了两年多整理搜集材料的基础上写成的,写作过程中尽量通过图片形式再现当时汉字的实际面貌,通过Access等电脑工具整理相关数据,力求真实准确地反映当时社会用字的实际状况。
现生野猪头骨解剖形态学与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猪骨材料的鉴定分析
作者: 杨苗苗  日期:2009-05-01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猪骨 现生 野猪头骨 解剖形态学 仰韶文化 
描述:本文运用动物骨骼分析方法,探讨中国南、北方现生野猪在头骨形态学上的差异。文章对中原地区仰韶文化早、中、晚三个时期遗址出土的猪骨骼进行了整理、分析和鉴定,并根据下颌牙齿萌出和磨损级别确定出猪的年龄,从而建立猪群的年龄结构,最后采用齿轮法对猪的死亡季节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 1.对野猪头骨进行测量,显示浙江衢州与王屋山野猪间头骨解剖形态间存在部分差异;对臼齿尺寸的测量,显示浙江衢州野猪整体上臼齿尺寸小于地处中原地区的王屋山野猪,表明了地区间的差异性。 2.从出土动物遗存分析,遗址中猪骨可鉴定标本数的百分比表明,荒坡遗址占62.5﹪、西坡遗址占84.04﹪。笃忠遗址占47.98﹪,大量的猪骨证明当时猪的重要性,猪是构成仰韶时期中原地区肉食消费的主要动物群。仰韶文化早期,狩猎是人们的重要生产活动。仰韶文化中晚期,农业的发展,使渔猎经济退居次要地位。从M3平均长看,王屋山野猪35.13>西坡遗址(仰韶中期)34.88>荒坡遗址(仰韶早期)34.78>笃忠遗址(仰韶晚期)31.03>沙门盐津遗址家猪(宋金)28.45。表明从仰韶早期到晚期其猪骨形态愈接近家猪。随着野猪被驯养为家猪,其体质形态有向家猪体质形态发展的趋势。 3.运用磨损级别法、齿磨片法和切片法对仰韶早期荒坡遗址、仰韶中期灵宝西坡遗址、仰韶文化晚期笃忠遗址出土的猪骨遗骸进行死亡年龄和季节的鉴定分析,结果为进一步探讨简便、实用和科学的分析方法奠定了基础。
新时期村落叙事中的家族观念
作者: 邓妍  日期:2009-05-01 来源 :山东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家族观念 血缘共同体 伦理传统 家族衰变 村落叙事 
描述:新时期以来,以村落为叙事主体的小说数量繁多且影响力大,其中,以家族制度作为主要表现对象的作品更是在文坛占领了巨大空间。很多部史诗性、个性化乃至里程碑式的作品都诞生于这段时期,引领了农村小说的又一高潮。乡村生活作为中国最典型的生存模式,一直是作家偏爱的创作题材,尤其在新时期作家笔下,以再现各种历史阶段、各类农村人物为主题的作品越发精彩纷呈。但是截至目前,学界将中国农村生活作为研究对象和切入点来分析家族制度及其影响的研究文章还并不多见,可以说本文展现的是这类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也希望能在这个独特角度上有自己的创新。同时,作为与其他社会学科有交叉点的研究领域,将文学作品中的村落叙事与社会学、人类学领域的家族制度相结合也是一个新的研究角度与发掘方式。 中国北方农村至今仍保留有大量的封建传统因素。在传统的视野中,延续了几千年的农业生产方式是以家族化合作为根基的,而农村小说所表现的家族观念则是最有代表性的。农村小说的精彩之处就在于它赤裸裸的反应了人性的真实面,而村落叙事传统又恰到好处的反映了中国农民心中不可回避的封建性和传统性的压抑,这也让全体中国人在心理和行为上,都深深地打上了传统中国特有的家族文化烙印。稳定与缓慢的农业文明所带来的安全感与舒适度已经让几千年的国人沉湎于中,甚至如今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心中还弥漫着浓郁的怀旧情绪。但是,反观现实又会发觉,新的商品化物质力量早已开始动摇乡村中国最为坚固的家族文化和家庭观念,传统的村落制度和家族观念也在经济转型中不可避免的面临着瓦解与衰变。所以,我们仍需探讨的是,这种经济基础的转变是否真的能够冲垮原有的乡村传统,甚至颠覆整个乡土文化与乡土人格的构成。 本文的论述内容主要是:在序言中,总体阐述新时期农村小说的基本特质和代表类型,以及本文的研究特色与创新点;在第一章中,主要论述中国乡村生存逻辑与家族观念的文化氛围,包括对村落叙事和家族观念的具体内涵进行界定,分析引用作品来详细阐释自给自足与互助合作背景下的中国农村伦理,以及封建遗存与伦理规范下的中国家族传统;在第二章中,主要论述对象为中国人特有的乡土情结与血缘共同体理念,这部分内容包括人物亲缘情感与乡土崇拜、村落叙事传统特有的外族排挤、宗族械斗与代际纷争等,并结合大量作品详尽地分析了村落叙事的代表类型与特性;在第三章中,论述的是由前两章延伸出的命题——村落与家族叙事模式下的中国社会进程,涵盖了村落解体与家族衰变背后的深层隐喻,以及家族观念在村落叙事中的转变:传统沿袭与现代转型等内容。 本文论述所涉及的作家作品较多,包括从八十年代的经典文本开始截至当前最新锐的发行作品,主要援引对象为北方中原地区相对古老落后的村落(也比较引用了南方两湖一带风情小说)。本文论述中所指的村落则不仅包括现实中农民们祖辈自发聚居的自然村,还包括已由基础的农耕方式转变为手工合作的广义村镇,或者在改革开放中发家致富的新农村。表现出家族观念的农民们也涉及各个年代、各种类型、各种阶层,具有广义的、较为丰富的代表性。
唐五代宋初敦煌农业民俗考论
作者: 王欢  日期:2009-05-01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农业 敦煌文书 唐五代宋初 民俗 
描述:农业生产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最为重要的物质生产方式,随之农业生产民俗的传承,也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敦煌遗书和壁画中保存有大量反映唐五代宋初时期敦煌农业生产民俗的资料,为研究敦煌地区,乃至我国西北古代农业生产民俗的形成和演变具有重要的价值。通过对相关农业生产民俗资料的进一步整理发现,这一时期敦煌地区的农业生产民俗内容极其广泛、表现形态也非常丰富多彩。敦煌农业生产民俗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农业生产完全按时序节令来安排形成的习俗及其相关的祭祀风俗;二是存在大量经验的占卜天象以预测农事的习俗;三是有关农业生产禁忌习俗;四是祭祀各类主宰农事神灵;五是欢庆丰收感谢天地神灵的赐福等。 为了保证农业生产风调雨顺,唐五代宋初敦煌地区的政府和民众都积极参与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祭祀活动。主要祭祀活动有各类农业生产节令祭祀、农业生产神灵祭祀、风雨山川河流水神等自然崇拜祭祀。各类农业信仰祭祀贯穿于一年之中的整个农业生产过程,具有较为完备而系统的的体系。 这一时期,敦煌地区农业生产民俗盛行,是敦煌地区民众对自然现象作出的积极反映,表明了在当时自然经济环境下,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和自然环境的高度依赖性。同时农业生产民俗又深受佛教、道教、祆教等宗教文化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具有传承性、变异性、社会性、多样性的特点,体现了浓厚的政治色彩、宗教色彩和本土色彩。
对青海大通舞蹈纹彩陶盆的再阐释
作者: 马明明  日期:2009-04-20 来源 :南京艺术学院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舞蹈彩陶盆 远古社会形态 史前艺术 
描述:远古先民的智慧孕育了璀璨的彩陶文化,青海大通舞蹈纹彩陶盆作为一件新石器时期马家窑文化遗存,对人们认识和研究史前艺术史具有重要意义。众多学者针对该盆的舞蹈纹图像所做的大量研究论题,涉及到巫术舞蹈、原始服饰、祭祀礼仪、生殖崇拜、求偶舞蹈等。由此可见,青海大通舞蹈彩陶盆涉及人类社会史前生活形态的多个方面。本文是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针对青海大通舞蹈彩陶盆上的图像进行推进式、多视角的研究,进一步探讨这些图像的构成形式、组合内容及涵义,试图通过对青海大通舞蹈盆图像的分析,将史前先民利用图像表达思想的做法更加清晰的展现出来。同时,证实了史前艺术不是纯粹审美的产物,它与史前先民的意识形态及生活密切相关。解剖青海大通舞蹈盆的图像涵义,同时展现了远古社会意识形态的风貌。本文主旨在于论证:史前艺术之所以能表现远古社会形态,是由于艺术在起源之初,除了具有本元文化的特征之外,更多地承载了远古社会人类文化的丰富内涵,而且它具有表达实际意义的功能,这才使人们能够从中探寻远古社会的种种秘密。
敦煌写本佛经题记研究
作者: 魏郭辉  日期:2009-04-01 来源 :兰州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唐宋 敦煌写本 佛经题记 
描述:敦煌文献中佛经占绝大多数,这些佛经经尾多附题记,其内容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时期敦煌的社会历史背景、各阶层生活及信仰心态等方面内容,故而对于研究唐宋时期敦煌各阶层人士信仰的渐次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还有不少写经题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社会生活、风俗习惯、职官制度等,涉及到社会史的诸方面。可补唐宋史料文献之阙。通过对佛经题记的分类整理,将有助进一步了解唐宋敦煌社会的佛教随着时代变迁,而出现的佛教经典的隆替和祈愿对象、功德内容的变化以及文化演变情况。敦煌佛教既具有地方特色,又具有中原特色,以佛典为载体的文化交流,更加体现出敦煌地区性文化特色,而佛经题记中所记来自中原及周边地区抄写的佛经,则是敦煌与周边佛教文化交流的缩影,对其进行研究,对于重构唐宋敦煌佛教文化交流史将大有裨益。 本文共分五章。绪论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意义,并对敦煌写本佛经题记研究情况做了较为全面的学术史回顾,同时对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也做了叙述。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写经题记源流及早期写经状况,并着重指出了部分尚未学界所关注的敦煌写经的研究价值,此外还对写经题记的内容进行了系统分类,并阐释了写经题记的功能及其历史价值。第二章对敦煌写本译经题记进行了系统归纳整理,重点研究了玄奘、义净译经题记,对玄奘、义净译场所涉寺院、僧侣及官员进行了考探,并简要分析了唐代前期译场制度的变化。第三章对敦煌疑伪经写经题记进行了系统梳理,将唐宋时期敦煌疑伪经题记进行了详细归纳整理,并重点对部分疑伪经经文内容进行了概述。同时以《佛说八阳神咒经》和《新菩萨经》等几部经为个案,分析了其在敦煌地区流行的原因。第四章依写经者身份对写经题记进行了分类研究,分析了不同阶层人士写经目的、写经特点及相关社会问题。同时依据敦煌文献中央书手写经题记,对唐代中央政府佛经抄写制度进行了考探。第五章主要依地域分布对敦煌写经题记进行系统整理,并着重探讨了吐鲁番(麴氏高昌)、荆州、灵州、四川写经的由来及其与敦煌之间的佛教文化交流问题。
《天水放马滩秦简》、《周家台秦简》及《里耶秦简》词语通释
作者: 林雅芳  日期:2009-04-01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詞語通釋 里耶秦簡 周家台秦簡 《吏》篇 天水放馬灘秦簡 
描述:近年來,各類秦代簡牘的相繼出土,彌補了秦代文獻資料匱乏的缺陷。1986年4月甘肅出土的天水放馬灘秦簡,主要內容為《日書》,1993年湖北周家台出土的周家台秦簡除了日書和曆譜之外還有多枚病方簡,2002年出土的里耶秦簡則是涉及政治、經濟、法律等的官府檔案文書。這三部分材料時代接近,詞語豐富多樣,以三者為一個整體,對其中的詞語進行研究,可以對秦時期的語言面貌有一定的瞭解。這正是筆者選擇這三部分簡牘作為研究對象的原因。 論文分為三章。 第一章介紹了本課題所使用的研究材料——天水放馬灘秦簡、周家臺秦簡和里耶秦簡的出土情況以及研究現狀,并對本課題研究的目標、選題意義和研究方法分別做了說明。 第二章詞語通釋是論文的主要部分。筆者主要以放馬灘秦簡、周家臺秦簡和里耶秦簡整理小組公佈的釋文為基礎,參見學術界各位學者的研究成果,對這些釋文及句讀進行梳理,并為釋文進行屬性標注,製作成語料庫。然後依託語料庫對這些簡牘詞語的義項和語境進行窮盡性調查,查找多部工具書和傳世文獻資料為依據確立各個義項,逐步完成每一個詞語的意義通釋。由於三部分簡牘内容各異,涉及的詞語數量較多,且時間有限,截止到論文提交之時,筆者僅完成其中一小部分詞語的通釋工作。 第三章是以放馬灘秦簡及周家臺秦簡涉及的《日書》中的《吏》篇為基礎,結合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簡牘和雲夢睡虎地秦簡中的相似材料進行比較,從時段名稱、占卜結果、表述等方面綜合考察各簡之間的不同之處,并探討了“造”“治”等詞語的解釋,文章的最後部分對《中國簡牘集成》一書所作的《天水放馬灘秦簡》的幾處句讀提出了商榷意見。 論文後面附有孤證及待考釋文。由於放簡和里簡只公佈了少數釋文,因而許多詞語缺乏足夠的例證,未能進一步考證,因而將這一部分詞語列於附錄之中。同時在通釋過程中因筆者能力有限,部分詞語未能考證,也列於附錄之中,以期向各位老師求教。
甘青地区与西南山地先秦时期考古学文化及互动关系
作者: 陈苇  日期:2009-04-01 来源 :吉林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西南山地 考古学文化 甘青地区 互动 
描述:本文分别对甘青地区和西南山地仰韶时代中期至战国晚期诸考古学文化遗存的性质、分期和年代等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同时详尽比对了两地之间相近似的文化因素。在此基础上考察了甘青地区仰韶中晚期至战国晚期诸考古学文化对西南山地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式的传播影响以及在这些影响下西南山地文化格局的变迁。? 通过分析认为,甘青地区和西南山地之间的文化传播可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庙底沟文化对西南山地的岷江、大渡河上游的影响。第二阶段为半坡四期文化和马家窑文化对岷江、大渡河上游的影响;马家窑文化和宗日遗存对澜沧江上游的影响。第三阶段为半山文化对大渡河中游的影响,同时西南山地内部文化开始出现明显互动、演变现象。第四阶段主要为齐家文化对雅砻江上、下游的影响。第五阶段为寺洼文化对岷江、青衣江流域的影响;辛店文化、唐汪式遗存对大渡河上游、雅砻江上游的影响;卡约文化对雅砻江、金沙江和澜沧江上、中游的影响。? 最后,通过上述分析总结得出甘青地区和西南山地之间存在“四纵三横”的平面交通路线和“西进、南下—南下、东渐”的阶段性特征。最后,针对甘青地区和西南山地考古遗存自身特点,并结合自然、社会环境分析了这种文化传播的模式和原因。??
构件视角的秦简牍文和楚简帛文构形差异比较研究
作者: 楼兰  日期:2009-04-01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比较 楚简帛文 特異構件 秦简牘文 
描述:由於新材料的不斷發現以及相關研究的步步深入,戰國時代不同地域文字構形比較已成爲古文字研究中的一個前沿課題。鑒于既有此類研究限於個別單字構形的個案比較,本文嘗試從構件的角度來進行系統定量的比較。根據構件系統比較對文字材料豐富完備程度的要求,本文把比較的對象限定爲秦簡牘和楚簡帛文字兩種材料。 具體比較研究的思路是:以秦簡牘文和楚簡帛文直接構件作爲考察範圍,整理出二者相對特異者。在此基礎上,完成這些特異構件實際參與構字的精確計量,從而從構字元素的層面來完成兩者差異的量化評估,揭示秦、楚文字不同的發展趨向。 本論文由四個部分和附表組成。 第一部分,緒論。綜述秦簡牘文和楚簡帛文的現有研究情況,以及概述論文材料的來源以及字表的製作。 第二部分,對秦簡牘文、楚簡帛文中存在的特異構件進行整理辨析。將特異構件分析爲傳承特異構件和新增特異構件兩個類型。在此基礎上,整理出秦簡牘文特異構件96個,楚簡帛文特異構件311個。 第三部分,分別從不重複字形層面、文獻用字層面、結構功能層面和新增特異構件四個方面對秦簡牘文和楚簡帛文特異構件的影響力進行計算評估,並在此基礎上勾勒出秦、楚簡文字的構形差異程度。統計數據表明:第一,在不重複字形層面,秦簡牘文和楚簡帛文特異構件影響力不大,二者構形差異度小,而在文獻用字層面更是如此。第二,在結構功能層面,秦簡牘文和楚簡帛文特異構件都比較側重於表音構件系統;而相較秦簡牘文而言,楚簡帛文中會意特異構件和表音特異構件更爲發達;相較楚簡帛文而言,秦簡牘文中象形特異構件、指事特異構件和無理特異構件更爲發達。第三,以新增特異構件這個視角來看,在不重複字形層面和文獻用字層面,秦簡牘文和楚簡帛文在戰國時段各自出現的特異構件所造成的影響力則更小。從新增特異構件的功能分佈看,相較秦簡牘文而言,戰國時段出現的楚簡帛文表音特異構件更爲發達;而相較楚簡帛文而言,戰國時段出現的秦簡牘文象形特異構件、指事特異構件、會意特異構件和無理特異構件更爲發達。 第四部分,從特異構件產生的原因來分析秦、楚簡文字發展的不同趨向。從漢字本體來考察,形成楚簡帛文特異構件的原因,比秦簡牘文特異構件的成因要相對複雜一些。除了傳承異形、局部變異、另造新形和構件訛變是兩者都有的原因以外,楚簡帛文特異構件的成因還有增加構件和省減構件兩類。通過對各類原因所形成的特異構件在不同層面上的分佈情況的量化統計,發現秦簡牘文在發展過程中,對傳統文字體系進行了較大的改易,總體趨於簡化,注重應用性,而且漢字生成機制的無理性增強;而楚簡帛文在發展過程中,保持了較強的傳承性,通過一些調整和新造來保持漢字與語言發展的同步,試圖維持漢字生成機制的理據性,總體上趨於繁化。
< 1 2 3 ... 11 12 13
Rss订阅